不止不休:想知道真相,得付出点代价
2004年1月1日,《南方周末》照例刊发了他们的新年献词,
标题是“这梦想,不休不止”
文中提到
2003年当被铭记:政府因“乙肝歧视”遭遇行政诉讼、四川自贡3万农民“民告官”,公民意识在这里觉醒……
以上每个事件都少不了调查记者不畏艰险,探求真相的身影
然而,20年过去了,好像越来越少提及到调查记者这个群体
除了21年央视3·15晚会记者“老K”卧底汽车销售公司。在卧底二手汽车交易平台做到公司二把手。
为了揭露某二手汽车交易平台欺骗消费者,从0开始到管人管钱的二把手,
其极具戏剧性的卧底采访经历引起了广泛讨论,使“调查记者”短暂的走入大众视野后,便再也没有下文了。
像是发生在较近的唐山打人事件,不少人感叹:调查记者呢?
提起调查记者
百度百科这样定义:指从事调查性报道(又称“揭丑”)的记者。
短短几个字怎么能道出
他们存在过的那个时代,
那个理想主义的时代,
曾切切实实地存在过。
“最崇高的职业是记者,最优秀的记者是调查记者,最出色的调查记者是让害人者难受的记者。”清华大学风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如此评价调查记者及曾华锋。在战地记者、足球记者、娱乐记者走向前台时,调查记者裹好伤口抹去泪痕,枕戈待旦。
学者张志安在2011年发布了一项《中国调查记者生态调查》,直言“即使用最宽松的定义标准,全国调查记者也不过数百人”。而到了2017年,当年尚能找到334名调查记者的张志安,在撰写《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时,仅仅联系到175名调查记者。
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使相较于厚重的调查性报道,“短、平、快”的内容显然更符合如今“流量为王”的市场需求。 信息大爆炸,人人皆有“话语权”。在一张“聊天记录”截图就能左右舆论的时代里,那些耗时几个月才能产出的“调查稿件”,似乎已经不再被关注了。
真相是什么?
又或者是
有人想知道真相吗?
可能,大多数人更喜欢在屏幕前“吃瓜”
等着体验事件反转反转再反转的快感
这使我们不禁怀念那个纸媒为王的时代,
记者手里的笔,不仅是掀起浪潮的魔杖,也是转动时代的齿轮@sir
下面有几个我整理的值得被记住的前辈的事迹。在搜集信息过程中,感受着他们的无奈,感受他们的欣喜,感受时代之间的鸿沟。
PART.1
2007卧底黑砖窑,被鞭打辱骂救下30多名奴工
崔松旺,
2007考入了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
那时都市频道收到关于黑砖窑的新闻热线一直未断,“每个月都有两个左右。”这让崔松旺意识到了问题不简单。
2011年7月,崔松旺注意到,有两个智障孩童浑身是伤的从黑工厂跑了出来的消息,这让他决定以此为切口,展开黑砖窑智障奴工调查。
记者的提问,他们答非所问,唯独在听到两个问题时,给出了明确的答复:
“在这儿干活,给钱不给?”
“不给。”
“那挨打不挨打?”
“挨打。”
经过半个多月的调查,崔松旺和同事们已经掌握了初步的证据,但还没有深挖到整个诱骗、胁迫智障奴工的完整证据链。
为了彻底挖出黑砖窑的内幕,他决定化装成智障人卧底进入黑工厂,
此时的他抱着“只要能挖出证据,大不了残疾,只要能活着回来”的决心和勇气。
当时正值8月份,天气正热,他半个月不洗澡、不刷牙、不刮胡子,在驻马店火车站周边乞讨,等待职业招募人的出现。
在黑砖窑里面对毒打和没日没夜的劳作后掌握了一定证据,设法逃出,其过程可谓是九死一生。
同年9月份,调查一个月的《智障奴工》系列报道播出,相关部门采取精准的打击行动,将8名黑砖窑老板和招募人抓获,三十多名智障奴工被解救。
2011年9月初,多个频道报道了这起事件,《智障奴工》系列新闻报道播出之后,再次引发热议。
PART.2
孙志刚用生命,南都总编用坐牢的代价改变的一段历史
陈峰,原是《郑州晚报》副总编辑,后放弃高位,在《南方都市报》做了一名普通的深度报道记者。
最初接触到孙志刚案是在宪法上,当时只了解到是这个大学生推动了收容制度的废止。却不知道他能被报道出来的艰难。
2003年3月,正当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疫情时,普通公民孙志刚走在大街上,却被收容遣送,几天后在广州的一家精神病医院「猝死」。
这种事情并不罕见。在此之前,那里已经死了几十个人,没有人试图去弄清楚,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但这一次是个例外。
当年,年仅只有27岁的孙志刚,只是因为没有带暂住证,被派出所民警带走后,辗转广州收容遣送中心,又送到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最后在2天后,救治站宣布不治身亡。
当时《南方都市报》任职的记者陈峰,在西祠胡同的网页上看到孙志刚死亡的消息,他的家人四处奔波,也想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可能也有其他记者看到过,为什么其他记者没有跟进呢?因为他们认为,这条新闻做不得,就算做了也不可能刊发。
陈峰追着这条线,找到了孙志刚的家人,了解事件的情况后,开始从派出所、收容站、民政局、救治站等地方采访,过程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机关之间不断推卸责任,谁也没办法告诉他们,孙志刚到底怎么死的。
后经过辗转,请法医鉴定, 验尸结果表明,在死前72小时里,孙志刚曾惨遭毒打。
最后,陈峰与同事王雷将调查得来的线索,整理、编写成了一篇
**《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新闻稿,
这是内地第一家报道孙志刚事件的媒体。
而这则新闻一出,平地起惊雷。
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1982年5月
12日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
同年7月21日,民政部部长李学举第2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令,内容如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已经2003年7月
16日民政部第三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一个公民之死,导致一部法规的废除,这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通过法治事件推动法治进程。
以及
2003年《南方都市报》因报道孙志刚事件与非典事件,触犯了高层的利益和仕途,主编程益中被捕入狱。
了解了孙志刚案的始终后,对所有为这篇报道出一份力的记者又或者是为此发声的陌生人表达我崇高的敬意。
电影里给了一句让人觉得意味深长的台词:有些事情,不是你想说清就能说清的。
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外界获取消息的途径仍依靠传统媒体,而调查记者又是为数不多既拥有话语权,又有能力接近真相的人。
他们曾追着新闻满世界跑,日日与人性中的最阴暗面打交道,他们时常置身险境、遭受死亡威胁,偶尔还要忍受“卧底”数月最终一无所获的挫败与失望。@网友
这世上的人们对新闻的本质怕是会有无数不同的看法,如果要我来给出一个回答,我大概会说,新闻的本质,是为了在这世上的人与人之间建立桥梁。我们的笔,应破除信息的壁垒,让人和人能够互相看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扶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或许真的会逐渐褪去虚伪,褪去偏见,褪去冷漠。这是我们的存在背后,真正的价值。——《一个调查记者最后的战壕》
他们不应该被忘记,不应该淹没在历史之中,而是应该被传承。
谁来传承
是在任何时代,
始终怀揣着理想主义的我们。
一支笔或许改变不了什么。
但一千支呢?一万支呢?
@sir
1998年《南方周末》新年献词: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